2020年6月10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党组书记、院长熊绍员文章: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迅速行动、主动担当,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也暴露出我国在医药科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目标,意义深远。
●建立同行评议机制,加快构建客观公正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
“sci至上”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对于西方国家科技评价体系的过度依赖。如今,中国科技体量已经跨越了唯数量论的原始积累阶段,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要坚持的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突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良性循环。为此,中国要迈向“科技强国”,就必须重构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
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客观公正的同行评议机制,扭转学术功利化倾向,不再一刀切地将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与资源配置、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转而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将包括同行评议在内的多维度学术评价结果,作为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认定基础。
降低sci论文量化指标要求,必须警惕学术评价中的裙带关系、论资排辈、打压异己倾向。因此,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长远来看需要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客观公平的同行评议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科研诚信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和惩罚
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光靠舆论力量,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和惩罚。一是完善受理举报、核查事实和惩罚处理工作机制,落实各环节责任主体,明确调查处理规则,让科研诚信建设落地。二是在项目立项管理、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加强科研失信黑名单建设和使用。三是加快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推动各地诚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科研诚信信息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
除了对科研人员个体的约束,也不应忽略对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约束。一是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避免科研单位内部利益捆绑、相互包庇、大事化小倾向。二是强化法人责任,对屡次出现甚至组织化的学术不端行为,从削减财政拨款、限制项目申报等方面对法人单位加大处罚。三是加强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诚信建设,发挥学术团体自律和自我净化功能。
●加强战略引领布局,注重关键领域的科技战略储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针对关键的公益性研究和前瞻性基础研究等成果见效慢、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领域,需要加强长远战略布局,提高经费支持的连续性,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比如,对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生态环境等关乎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公益性研究以及其他关键基础研究领域,可以筛选一批战略意义重大的研究方向,整合相关科研体系,围绕“首席科学家”打造稳定的研究团队,长期稳定支持其在一个领域深入耕耘,将其打造成能为政府关键决策提供稳定可靠支撑的权威团队。
●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科学研究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需要与政府决策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科研方向的选择在考虑前沿探索意义的同时,也应考虑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避免自娱自乐式科研。而政府在制定科技决策时应充分调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多领域专家建议。
需要完善科技支撑政府决策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方位、高水准的决策咨询体系。一是加强政府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促进信息共通共享,提高政府决策民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二是加强专家决策系统建设,构建专业全面、信息丰富、水平高超的专家系统。三是加强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智库建设,提高科研人员决策服务意识和决策咨询水平。
●坚持去行政化改革,营造公平透明的学术生态
目前,大学和科研院所仍然是大部分科技人员就业首选,由行政主导评审的项目、职称、奖励、头衔等是影响大部分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和上升通道的决定性因素。科研管理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去掉科研单位的行政级别,关键要弱化行政力量对科研人员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利用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力量,共同营造公平透明、开放合作的学术生态。一是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绩效管理等方面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减少后顾之忧。二是大力提升企业科研平台水平,促进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为科研人员事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三是精简各类行政主导的奖励、人才称号等荣誉,并给予企业技术专家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推动各类荣誉回归本身意义。四是促进各类学术组织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帮助提升学术共同体主导的人才、成果评价活动的影响力,让本土学术组织评选出的荣誉也能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荣誉一样成为科研人员的终生追求。